核心观点 - 小米YU7上市初期取得惊人销售成绩,2分钟内大定订单达19.8万辆,其中锁单12.8万辆,锁单率超60% [1][3] - 预计首日大定将突破30万辆,甚至可能冲击35-40万辆,锁单率有望提升至70% [4][5] - YU7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其感性价值,包括独特外观设计和创新内饰配置,成功吸引目标客户群体 [13][15][16][17][20][21] - 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产能不足和交付周期延长问题,二期工厂预计7月投产但仍需产能爬坡 [22][23][24][25] - 竞争对手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如特斯拉可能发动新一轮降价攻势 [26] 销售表现 - 2分钟内大定订单达19.8万辆,锁单12.8万辆,锁单率超60% [1][3] - 预计首日大定将突破30万辆,甚至可能冲击35-40万辆 [4] - 锁单率有望提升至70%,即24.5-28万辆 [4][5] - 这一成绩相当于小米SU7上市13个月的累计销量 [5] 产品特点 - 定价25.35万元起,处于市场预期区间内,未采取极致定价策略 [10] - 配置选择相对克制,部分配置需额外付费选装 [11] - 外观设计独特,采用修长类轿跑视觉效果,细节处理更精致 [15] - 内饰豪华感显著提升,采用创新"天际屏"显示技术 [16][17] - 配备多项创新功能如零重力座椅、电致变调光玻璃、带供电功能的螺纹接口等 [20] 目标客户 - 主要针对35岁以内青年用户,特别是对汽车造型重视度高的女性用户 [21] - 易车研究院数据显示35岁以内青年用户对汽车造型重视度达46.6%,女性更高达52.39% [21] - 长期使用小米产品的中青年消费者可能是本次"爆单"的主力推手 [21] 行业影响 - YU7创下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短期内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6] - 与行业产品同质化趋势背道而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21] - 预计将引发竞争对手针对性应对,可能推动细分市场新一轮洗牌 [26] 公司挑战 - 产能严重不足,首批YU7从SU7现有产能中"挤出",产量不稳定 [22] - 二期工厂预计7月投产,但仍需产能爬坡过程 [23] - 交付周期可能延长,去年SU7交付周期曾达32-40周 [24] - 2025年产能目标30万辆,但单厂年化产能已超30万辆,需三班倒生产 [25] - 竞争对手可能采取降价等针对性措施 [26]
小米把中国汽车干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