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白热化!为何说TA距离上车还差“最后一公里”?
全固态电池技术竞争格局 - 全球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入白热化阶段,多国企业宣布技术进展,2026-2027年成为量产关键时间节点 [2][3] - 丰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2030年目标年产能9GWh,拥有1300项专利 [3] - 本田、松下、索尼等日本企业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推动技术落地 [3] 韩国企业动态 - 三星SDI计划2027-2030年量产全固态电池,LG新能源目标2026年量产,SK On与车企合作开发技术 [4] - 现代汽车投资73亿美元研发电池技术,包括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接近完工,目标2030年前量产 [4] 欧美企业进展 - 美国Factorial Energy研发FEST技术,硫化基电解质支持-30°C至45°C宽温域工作 [2] - 大众汽车集团目标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德国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 [5] 技术优势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400Wh/kg,远超传统锂电池的200-300Wh/kg [8] - 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腐蚀,从根本上解决锂枝晶问题,提升安全性 [8] - 宽温域适应性(如-30°C至45°C)拓展电动汽车使用场景 [2][8] 量产挑战 - 技术路线未统一: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各有优劣,硫化物生产需无水无氧环境 [9] - 成本高昂:硫化物电解质材料价格是碳酸锂的5-10倍,硅碳负极工艺复杂 [10] - 量产工艺不成熟:电解质成膜技术、专用设备(涂布机、叠片机)稳定性不足,良品率低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