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对AI眼镜进行了一次“平庸”的试探
小米集团小米集团(HK:01810) 虎嗅·2025-06-30 20:58

小米AI眼镜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小米AI眼镜发布会仅用7分钟简要介绍功能点及价格,未深入技术细节,显示其战略重要性但非当前业务重心[1] - 产品定位为"随身AI入口",但实际更像是为小米YU7发布铺垫的前菜,反映公司对AI眼镜生态布局的长期看好与短期资源倾斜有限[1] - 首销表现强劲:京东开售12小时销量突破10000台,线下小米之家体验用户激增,体现强势渠道优势[7] 产品竞争力分析 - 定价高于预期:标准版1999元/单色版2699元/彩色版2999元,超过竞品雷鸟V3(1799元)和Ray-Ban Meta(299美元),叠加近视镜片成本影响大众购买意愿[5] - 差异化功能有限:主要亮点为手机联动拍摄(第一视角)和电致变色技术(四档变色),AI能力多为小爱同学功能移植[5][6] - 拍摄能力呈现两极分化:白天静态场景获认可,夜间及运动场景表现欠佳[6] 行业竞争格局与趋势 - 竞争维度将聚焦成本控制与时尚属性:需降低硬件成本(当前估算1290元)同时增强科技潮玩特性[3][8] - 电致变色版本热销显示时尚设计权重:彩色版虽贵700元且不支持度数镜片仍售罄,验证外观溢价能力[8][9] - 国际品牌布局更快:Google分别投资1.5亿美元与Warby Parker合作、1亿美元获Gentle Monster股权;Meta已与Ray-Ban/Oakley/Prada建立合作[11][12] 技术发展方向 - AI应用构建壁垒困难:基础功能同质化严重,如"看一下支付"功能被竞品快速复制[10] - Agent交互将成为关键:眼镜场景更适合Agent式快应用而非完整App,百度云等已在构建AI应用池[14][15] - 产业链融合加速:需要眼镜制造业与智能硬件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小巧轻便酷"的产品形态[12] 供应链现状 - 成熟度不足:硬件成本占比达64.5%(1290/1999),重量/功耗等技术指标仍需优化[8] - 技术整合待提升:双芯片设计(高通AR1+恒玄2700)未形成显著性能优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