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误解的爆火:小米YU7不是科技平权,而是美学平权
小米集团小米集团(HK:01810) 36氪·2025-07-01 10:44

小米汽车销售表现 - YU7车型创下全球汽车工业销售奇迹:3分钟20万大定,1小时28.9万订单 [2] - 订单狂潮使此前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波完全消散,市场评价从负面转为惊叹 [2] - 累计待交付量接近50万台,部分用户需等待至2026年底提车 [2][4] 产品竞争力分析 - YU7定价25.35万元,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和激光雷达,后驱版CLTC续航835公里,四驱版零百加速3.23秒,对比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26.35万元)参数优势明显 [3] - 核心卖点为外观设计:首款车型与保时捷相似,YU7与法拉利、阿斯顿马丁设计元素相近,引发消费者追捧 [3][4] - 社交媒体争议集中在设计功能性(如长车头挤占空间)与美学价值,但订单数据表明市场接受度高 [4] 产能与交付挑战 - 一期工厂月产能极限2.5-3万台,全负荷运转仍无法满足需求,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仍紧张,三期工厂最快2026年投产 [5] - 按当前产能计算,消化50万订单需一年半时间,供应链韧性成为关键风险点 [6] - 交付周期长达33-56周,黄牛代抢费炒至2000-10000元,用户等待焦虑加剧 [4][6] 市场竞争格局 - 对特斯拉形成直接冲击,竞品股价单日大跌,小米美股ADR涨幅超10%,市值激增500亿港元 [4] - 与华为鸿蒙智行竞争加剧,余承东暗指小米车型质量存疑,双方从手机战场延续至汽车领域 [7] - 小米通过"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联动米家200+设备)和补能网络建设(液冷超充站)构建护城河 [8] 行业影响与趋势 - 颠覆行业共识:市场反应表明颜值优先于技术参数,验证"美学平权"的商业逻辑 [3][9] - 加速行业洗牌,传统车企高管争议言论反映集体焦虑,部分车企可能提前退出竞争 [9] - 小米方法论(生态整合+高性价比设计)两次爆火验证其有效性,推动行业重新评估产品策略 [9] 资本市场与长期展望 - 订单占坑效应显著,锁定中高端纯电市场用户基本盘,对同行形成"断粮"压力 [6] - 万亿美元估值预期与交付能力的时间赛跑,三期工厂进度将决定长期胜败 [10] - 外观设计争议或随销量规模化解,类比"阿拉伯数字"案例,市场占有率将定义美学话语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