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特斯拉完成全球首例Model Y全自动驾驶"自我交付",30分钟内无驾驶员穿越市区[1] - Robotaxi试运营将特斯拉推向技术突破与商业验证的关键节点,但华尔街对股价反应分歧(先涨8%后回吐)[3] - 特斯拉1万亿美元市值中60%-70%基于Robotaxi预期,当前落地验证备受关注[8] - 公司未来战略重心已从卖车转向Robotaxi,但面临技术瑕疵、监管压力和商业化验证三重挑战[38][39][41] Robotaxi上线首日初体验 - 首批仅投入10-20辆未改装Model Y,定向邀请自媒体及投资人体验[9] - 前FSD工程师实测:车辆外观与普通Model Y无异,仅驾驶位无人[11] - 安全员设置突破行业惯例:位于副驾驶位而非驾驶位,体现技术自信[14] - 运营参数:每日18小时运营,固定收费4.2美元/次(马斯克标志性定价)[16] 运营细节与技术表现 - 地理围栏范围仅为Waymo当前的一半,但APP暴露旧金山/硅谷等规划测试区[18] - 实测问题包括:未能识别UPS卡车倒车(需安全员介入)、异常摇晃、误判刹停等[35] - 车辆硬件:全部采用量产版Model Y,未进行特殊改装[16] - 软件迭代:马斯克预告数月后将上线参数提升4.5倍的新模型[37] 商业模型与竞争格局 - 定价策略:4.2美元/次仅为象征收费,不足覆盖安全员时薪(德州7.25美元/小时)[20] - 成本优势:纯视觉方案较激光雷达方案具潜在成本红利[21] - 竞争路径:可能同时颠覆Waymo(技术路线)和Uber(商业模式)[24] - 车队规模规划:未来或激活现有HW4以上车辆实现指数级扩张[27] - 盈利测算:乐观估计Model Y年回本,CyberCab七个月回本(未计保险等成本)[25] 监管与行业挑战 - 德州新规要求自动驾驶运营需许可证,NHTSA已启动安全调查[39] - Waymo进入新城市前需进行12个月测试(6个月带安全员)[39] - 行业痛点:尚无任何Robotaxi企业实现正现金流[21] - 基础设施缺口:完全自动驾驶所需配套体系尚未完善[40] - 监管对标:特斯拉或需重复Waymo经历的监管压力周期[41] 战略定位与市场反应 - 公司已将未来押注Robotaxi,传统汽车业务面临销售滑坡[38] - 市场分歧:木头姐认为成功将重塑交通行业,但华尔街未完全信服[30][31] - 验证标准:需在单一城市(如奥斯汀)先证明盈利能力,而非盲目扩张[22] - 关键指标:关注地理围栏扩展速度与车队规模增长节奏[21]
马斯克Robotaxi上线初体验:有哪些惊喜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