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荣威、飞凡“联姻”终将沦为一场“尴尬剧”?

品牌整合背景 - 上汽集团2024年底将飞凡汽车重新纳入荣威体系,试图解决新能源转型中的品牌向上突破乏力问题 [1] - 飞凡汽车2021年独立后定位20万-30万元高端市场,但首月销量仅815辆(F7),R7长期三位数销量 [3] - 荣威品牌2016年RX5月销峰值2.8万辆,后因质量问题衰落,2024年D6 DMH混动版月销仅2001辆,远低于比亚迪秦L DM-i的3万辆 [3] 整合措施与现状 - 研发层面由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统一负责,销售渠道整合超100家经销商门店 [4] - 2024年12月合并后销量未改善:荣威1.4万辆+飞凡554辆,仍无法抗衡竞品 [4] - 飞凡定位调整为荣威高端系列,计划新增插混/增程车型,但63%消费者认为两品牌定位重叠 [5][8] 产品与技术矛盾 - 价格重叠严重:荣威D7 EV(14.98万-17.68万)与降价后的飞凡F7(16万区间)形成内部竞争 [8] - 技术同质化明显:荣威D6 DMH与飞凡F7均采用DMH混动系统(热效率43%、续航1400km) [10] - 经销商反馈合并后"卖车亏损2万/辆",且需完成双品牌考核任务 [8] 行业竞争与挑战 - 新能源市场被比亚迪、特斯拉主导,飞凡与荣威在品牌力、产品力、渠道方面全面落后 [13] - 合并暴露传统车企转型矛盾:需平衡燃油车规模优势与新能源品牌高端化 [13] - 关键问题未解决:爆款缺失、技术同质化、品牌认知模糊可能使整合效果持续低迷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