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亿纬锂能赴港上市,产能扩张将如何消化?|IPO观察

公司业务与客户结构 - 主营业务包括消费电池(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动力电池(新能源车电池及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 - 乘用车客户涵盖宝马、梅赛德斯-奔驰、捷豹路虎、现代起亚、广汽等国际品牌及国内车企[1][3] - 消费电池客户包括三星、博世、小米、顺丰集团、思摩尔等知名企业[3] - 商用车客户涉及三一重卡、吉利远程、东风商用车等[3] - 储能电池客户包含中国移动、南方电网、ABB、台达电子等[3]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024年全年实现收入486.15亿元,同比下滑0.35%[2] - 2024年动力电池收入191.67亿元,同比下跌20%[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扣非净利润31.62亿元,同比增长14.76%[2] - 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30.29GWh,同比增长7.87%[2] - 2024年毛利率为17.4%,较2023年的16.6%提升0.8个百分点[6]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27.96亿元,归母净利润11.0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增长16.60%[8] - 2025年第一季度储能电池出货12.67GWh,同比增长80.54%,动力电池出货10.17GWh,同比增长57.58%[8]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2024年全球消费电池市占率11.7%,动力电池市占率2.8%,储能电池市占率17.2%[5] - 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远低于新能源汽车行业35%的销售增速水平[2] - 竞争对手宁德时代2024年动力电池系统销量381GWh,同比增长18.85%[2] 产能扩张与海外布局 - 马来西亚电池生产基地于2025年建成投产,覆盖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全系列产品[4] - 匈牙利生产基地预计2027年投产,专注欧洲市场[4]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匈牙利项目建设、马来西亚项目第三期建设、运营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1] 技术发展与行业竞争 - 面临固态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替代电池技术的竞争压力[6] - 动力电池回收后用作储能电池的趋势可能削弱公司在储能领域的优势[6] - 公司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从镍钴锂资源到电池材料再到回收再制造的完整产业链[7] 原材料成本管理 - 锂、镍、钴等金属价格波动显著影响原材料成本[6] - 2022年原材料价格飙升,2023年有所回落[6] - 公司通过库存管理和成本传导机制应对原材料波动[6][8] 客户合作与市场拓展 - 2024年在乘用车领域新增多款配套车型,逐步进入市场[3] - 在国内头部新势力客户的纯电车型实现单车型独供,终端销量稳步提升[8] - 插混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有所提升[8] - 与小鹏汽车合作紧密,部分车型电芯均由亿纬动力供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