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山小厂到中国机器人TOP10,这家企业如何走上「软实力」出海?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创立于2008年,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国产化替代,初期聚焦陶瓷卫浴行业喷釉环节,价格仅为国外竞品的1/2(60万元 vs 120万元)[2] - 通过差异化路径(细分场景+工艺模块结合)迅速赢得箭牌、东鹏、科勒等头部客户,2018-2020年陶瓷洁具机器人喷釉生产线市占率达70%[2][3] - 从单一机器人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业务扩展至智能喷漆、自动抛磨、焊接等领域,并承接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 业务模式与竞争优势 - 核心优势在于跨行业定制化服务能力,通过联合客户工艺团队进行大量实验实现工艺融合[5] - 教育业务营收反超工业机器人销售,年培训超5000人次,内容涵盖数字孪生、PLC编程等,年营收达数亿元[6] - 行业龙头客户贡献超70%营收,员工规模400余人[4][6] 出海战略与国际化布局 - 初期随国内客户海外建厂提供设备支持,后转向职业教育出海,2019年起在泰国、柬埔寨等7国建立培训基地[7] - 2025年与博彦科技合作开发东南亚AI教育平台,实现多语言适配与GDPR合规数据治理[8] - 因地制宜制定课程:越南侧重自动化解决方案,印尼聚焦基础技术培训[10] - 已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多国院校共建"数智工坊",输出工业机器人及AI技术[9][10] 技术演进与行业趋势 - 工业机器人从重复动作执行向智能化升级,集成摄像头等传感器实现环境识别与自主路径规划[6] - 智能制造浪潮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公司通过"AI+教育"场景规模化落地抢占市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