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师”中国的印度,能偷出个印度制造吗?
中国企业印度市场受挫案例 - 保变电气以1.37亿元人民币转让印度子公司90%股权,完全退出印度市场[1] - 保变电气印度工厂运营6年累计亏损超1亿元,最终低价出售[2] - 交易可能导致特高压变压器技术被印度获取[2] 中国特高压技术优势 - 保变电气掌握1000千伏以上特高压变压器核心技术,参与中国90%特高压工程[4] - 拥有绝缘材料、高压绕组等上百项专利[4] - 特高压变压器需±0.03mm精度的多层纸包铜线,中国已实现自动化生产[14][16] 印度工业化瓶颈 - 印度耐火砖杂质多寿命短,比中国产品寿命短一半以上[9] - 印度无法生产50H120高等级硅钢,电工钢铁损达1.8-2.2W/kg,落后中国一代[12] - 工业体系不完整导致技术难以产业化,如高炉需配套耐火材料、控制系统等[9][10] 中印技术合作案例 - 中冶赛迪为塔塔钢铁建造5873立方米高炉,采用中国顶燃式热风炉等技术[7] - 项目使印度钢铁产能提升至1.54亿吨/年,达中国产能15%[7] - 合作半年后印度对中国钢铁征收12%临时关税[9] 中国产业出海策略 - 建议关键设备出口和重大项目投资需谨慎评估[29] - 采取"抱团出海"模式,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33] - 已在埃塞俄比亚、泰国、老挝等地建立成功试点园区[33] 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 - 2015年后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制造业PMI普遍下行[23] - AI与自动化兴起削弱劳动力成本优势[25] -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系统整合能力而非廉价生产[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