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15年外卖行业三巨头(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通过补贴战争夺市场份额,美团单月补贴达2亿元,饿了么达1亿元[2] - 2020年后行业转向利润导向,但2025年7月淘宝闪购发起新一轮补贴战,单日订单总量达2亿单(美团1.2亿单,淘宝闪购8000万单),单日亏损超10亿元[6][7][8] - 行业竞争目标从"餐饮外卖服务层"升级为"即时零售基础设施层",争夺商品流通的默认配送网络[25][26][28] 主要参与者的战略动机 - 京东外卖:通过高频外卖业务低成本获客,2025年订单量从4月500万单快速增至6月2500万单,倒逼阿里提前应战[36][37][38] - 淘宝闪购:阿里为整合分散业务资源,将原计划618上线的项目提前至4月30日,合并饿了么/飞猪等业务形成协同[38] - 美团:被动防御核心本地商业板块,二季度预计营收增长减速且利润同比下降,通过补贴维持市场领导地位[39][40] 行业底层逻辑变迁 - 2015年竞争核心是构建"数字化美食广场"的服务层,美团通过聚合用户/商家/骑手形成网络效应[15][16][17][18] - 2025年竞争焦点转向控制"即时配送公路网"的基础设施层,即时零售涵盖餐饮/日用品/药品/电子产品等全品类[24][27][28] - 行业估值逻辑质变:即时零售战略价值超越餐饮外卖,成为电商巨头必争之地[29][30][31] 市场竞争影响 - 商家端:7月5日茶饮咖啡门店普遍爆单,部分因产能不足临时关闭外卖,但获得超预期流水增长[49][50] - 骑手端:单日配送费从平日4.7元/单涨至10元/单,部分骑手日收入超千元,但面临单笔配送时长近3小时的极限压力[50][51] - 消费者端:补贴使20元内午餐成为常态,但对平台战争认知从"见证创新"转变为"薅羊毛工具"[47][48] 行业长期趋势 - 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补贴战反映增长停滞焦虑而非行业活力[35][54][55] - 竞争终局将是形成本地生活"唯一操作系统",通过用户习惯固化实现垄断[56][58][59] - 即时配送履约网络成为城市基础设施,30分钟送达从增值服务变为默认标准[45][46]
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外卖还在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