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担保管理办法核心要点 总则 - 制定目的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及公司财务安全,加强银行信用和担保管理,规避经营风险 [2] - 适用范围涵盖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参股企业需董事会授权 [2] - 对外担保实行统一管理,未经董事会或股东会批准不得提供担保,禁止相互担保 [2] - 对外担保定义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等形式,具体涵盖借款担保、信用证、承兑汇票等 [2] 担保原则与条件 - 担保对象需为独立法人且符合互保或重要业务关系条件 [7] - 申请担保人需满足7项资信条件,包括产权明确、无逾期记录、财务资料真实等 [5][9] - 禁止担保情形包括资金投向违规、财务造假、经营恶化、反担保不足等6类情况 [7] 审批与披露流程 - 董事会/股东会为唯一决策机构,股东会审批情形包括单笔超净资产10%、总额超50%、资产负债率超70%等8类 [7][8] - 董事会需三分之二以上董事通过,股东会特定事项需三分之二表决权通过 [8] - 关联担保需股东会审议且关联方回避表决 [8] - 信息披露要求包括披露决议内容、担保总额及控股子公司担保情况 [8][10] 风险管理与执行 - 担保合同需书面订立,条款需明确主债权金额、履行期限、保证范围等6项要素 [13][23] - 财务部门负责跟踪被担保人偿债能力,债务到期前15日需督促还款 [13][15] - 出现违约时需启动反担保追偿并通报董事会,建立财务档案定期报告 [15][16] - 文件管理要求专人保管担保合同及反担保凭证,定期归档检查 [16] 职责分工 - 财务部门负责资格审查、手续经办及后续跟踪追偿 [11][25] - 法务部门处理法律文件审查及纠纷解决 [14] - 董事会办公室负责议案起草及信息披露 [13] 罚则与附则 - 违规担保导致损失需承担连带责任或赔偿 [17] - 办法由董事会制定并报股东会批准,与国家法规冲突时以后者为准 [17]
万邦达: 对外担保管理办法(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