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神经末梢”成机器人进厂刚需,六维力传感器走至量产前夜

行业趋势 - 机器人正从表演型转向实用型,力觉与触觉传感器成为高精度操作的基础模块,六维力传感器从"昂贵小众"走向量产前夜 [1]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2000台(IDC数据),2025年全球出货量或达1.8万台(美国银行预测),六维力传感器渗透率或超30%(中金预测) [8] - 机器人进厂初期80%-90%工作集中在搬运、上下料、巡检和质检环节,力传感器是完成复杂任务的刚需 [9] 技术突破 - 六维力传感器需在有限空间内布设大量应变点,通过高精度算法解耦为六维力/力矩信号,技术难度高于传统一维/三维传感器 [7] - 蓝点触控自研神经网络算法将应变信号与六维力矩建立映射关系,自研率超80%,解耦精度提升可适应复杂动态场景 [7] - 特斯拉Optimus Gen 2配置超30个力传感器(含4个六维力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实现抓取、拧转等动作的核心部件 [3] 市场动态 - 2023年六维力传感器成本同比下降30%,蓝点触控2025年单一客户出货量达千台级,2024上半年关节力矩传感器出货7万套(超2023全年) [10] - 柯力传感六维力传感器已批量供货部分客户,东华测试处于小批量试制阶段,福莱新材发布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 [12] - 头部六维力传感器厂商上半年单一机器人客户出货量达千台级,但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定制化需求为主 [1] 企业策略 - 蓝点触控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业务占比超50%,搭建AI定制化平台将响应周期从6-8周缩短至3-4周 [8][12] - 智元机器人指出供应链需快速响应技术迭代,传感器厂商需平衡量产能力、成本控制与研发投入 [10] - 当前力传感器赛道未进入价格战阶段,厂商与整机企业协同迭代,研发实力和交付能力是未来竞争关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