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人形机器人爆发:资本、技术与商业化三重突破中

在资本密集涌入、技术迭代加速与商业化订单落地的三重驱动下,行业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 2025年初夏,深圳某机器人测试中心的凌晨依旧灯火通明。 一台名为"Walker S"的人形机器人正用灵巧的金属手指将物料箱整齐地码在货架上。 这样的场景正在比亚迪(002594)、吉利等12家车企的流水线上扩展,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元 年"最鲜活的注脚。 政策推手率先开启产业化大门。当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关键技术攻关列为"国家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时,地方政府百亿级产业基金如同接到发令枪: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成都等 地皆设立了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资本狂潮在7月初达到沸点——短短3天内,4家初创公司融资 25亿元,并且今年前5个月融资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然而实验室的捷报与工厂的订单之间,横亘着冰冷的技术鸿沟。 宇树科技G1机器人展示的720°凌空回旋踢引爆社交媒体时,另一条新闻却被忽略:北京半程马拉松的 20台陪跑机器人仅有6台完赛,14台因关节过热或平衡系统崩溃倒在途中。赛事最终完赛率仅30%,恰 如行业现状的隐喻。 更深的矛盾藏于成本账簿中。 当中国移动(600941)豪掷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