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奶业取得突破性成就,包括产能供给质效双升、质量安全国际领先、品牌矩阵构建竞争优势、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2] - 2024年牛奶产量达4079.4万吨,较2018年增长32.7%,奶源自给率达72.8% [8] - 奶牛场(户)均存栏518头,较2018年增长234%,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较2018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8] - 荷斯坦牛平均单产9.9吨,较2018年增长2.5吨,特色奶总产量82万吨,年均增速18% [8] - 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99.9%以上,乳脂肪、乳蛋白和菌落总数平均值优于国家标准,体细胞数平均值优于欧盟标准 [8] 行业面临的挑战 - 消费潜力释放不足,城乡差距制约市场扩容 [2] - 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压力持续加大 [2] - 核心竞争力存在短板,关键领域依赖进口 [2] - 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 [2] 未来发展机遇与战略路径 - 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乳制品消费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开拓农村市场,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科技突破,"双循环"格局助力品牌国际化 [3] - "十五五"期间重点任务包括消费扩容提质工程、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3] - 乳企规划聚焦全链硬实力锻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如伊利提出激活创新驱动力,蒙牛强调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光明乳业注重新质生产力 [4] - 牧业企业重点培育"超级种公牛"、开发功能性原料奶、打造智慧牧场、践行可持续发展 [5] 奶业复苏信号与建议 - 需关注消费、奶价和生鲜乳过剩三大复苏信号 [9] - 建议主产省产业纾困政策继续实施1-2年,奶牛养殖企业积极去产能 [9] - 未来5-10年重点方向包括建立供需研判和产能规划调控机制、研究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奶农办加工、促进种养结合和绿色低碳转型 [9] 政策与产业协同建议 - 统筹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奶牛养殖节本提质增效,合理规划生产布局 [6] - 加强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扩大种养结合比例,持续推进奶牛遗传改良 [6] - 乳企应提高稳定可控奶源比例,与养殖场户建立稳固关系,放宽准入门槛支持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办加工厂 [7] - 优化乳制品结构增加平价产品供应,促进原制奶酪等新型产品消费,拓展乳功能蛋白应用场景 [7]
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奶业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