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厂入局“围猎”AI Agent,谁能先闯出路?

行业动态 - 2025年被创业公司密集占据的Agent赛道迎来头部大厂下场,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产品,融合Operator、DeepResearch和ChatGPT能力,团队合并为20到35人[1] - 亚马逊云科技发布Bedrock AgentCore服务,提供构建、部署和管理AI Agent的核心组件,其AGI实验室开发的Nova Act已能自主完成购物等复杂任务[1] - 中国一级市场对Agent赛道出现分歧,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认为大模型会"吃"掉90%的Agent,将当前创业者比作面临淘汰的早期个人站长[2] 技术竞争 - ChatGPT Agent采用OpenAI o3同系列专用模型,使用端到端训练方法,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多模型工程化组合[4] - 定价方面GPT Plus套餐每月20美元,与创业公司Manus基础计划每月19美元相比无明显价格优势[4] - 行业存在同质化、速度慢、技术缺乏代际差等问题,但专用模型迭代将成为技术门槛核心[10] 商业模式 - OpenAI计划开发电子商务功能,测试ChatGPT内部集成结账系统,可能对交易抽取约2%分成[5] - 亚马逊向生成式AI技术创新中心追加1亿美元投资,与Meta合作支持初创企业利用Llama模型[5] - 单纯依赖工具收费的路径将面临营收压力,行业将从"概念炒作"迈入"实用主义"[10] 市场格局 - 通用类Agent领域进入成熟期,成为大厂赛道,而具备交付能力的垂类Agent仍存创业机会[5] - 当前Agent产品普遍面临用户黏性不足问题,收费后用户流失严重[8] - Gartner预测到2027年底40%的Agentic AI项目将被取消,主要因成本高和商业价值有限[8] 行业挑战 - Gartner指出存在"智能体包装"现象,仅19%公司对Agentic AI进行大量投资,42%持保守态度[9] - 部署障碍包括数据格式不兼容、系统接口老旧、权限流程漫长等AI1.0时代遗留问题[9] - 行业加速迈入分化路口,平台化能力将倒逼中小创业者向垂直场景深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