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清洁电力将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高效地流动起来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建立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 标志着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间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全面建立 [2] - 该机制通过打破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的物理与制度壁垒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平台 使西部新能源能够以市场化方式输送至东部 [3] - 机制设计包含市场化定价和灵活交易规则 通过分时电价和容量市场等工具平衡新能源发电间歇性与系统稳定性需求 [4] 机制对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影响 - 机制将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连成一张资产表 使同一度电在全国范围寻找边际成本最低用户 直接缩短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3] - 通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升绿电消纳比例 间接促进全社会减排 形成新能源开发-跨区输送-绿电消费闭环 [4] - 推动西电东送向全国互济升级 例如云南光伏可顶上海早高峰 蒙西风电可填补广东晚高峰 时空错配通过价格信号被抹平 [8] 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作用与局限 - 弃风弃光本质是经济难题而非技术难题 跨网交易将外送半径从省域拉到全国 边际消纳能力放大数倍 [6] - 只要通道费+损耗费低于受端燃煤标杆价差 绿电就能成交从而减少弃电 [6] - 机制能显著提高新能源利用率但需与储能 需求侧响应等灵活性资源协同发力 否则新能源装机增速超过系统调节能力时弃电仍会存在 [6] 机制可持续性保障要求 - 需配套灵活性资源建设包括抽水蓄能 电化学储能等长时储能布局 以及工业可中断负荷 空调负荷等需求侧响应资源 [7] - 要求跨区输电通道持续扩容 根据新能源开发进度规划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特高压外送通道 避免通道滞后于发电 [7] - 需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 建立跨区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衔接机制 通过碳价信号引导东部企业优先购买绿电 同时完善辅助服务市场 [7] 跨区交易与灵活性资源协同 - 新能源波动性要求系统具备分钟级-小时级-日级多时间尺度调节能力 储能提供分钟级至小时级响应 需求侧响应提供小时级至日级调节 跨区交易实现日级至周级余缺互济 [8] - 当西部风电突然减少时 跨区交易可从其他区域调入电力 储能放电补充短时缺口 需求侧响应提高工业负荷弹性减少峰值需求 形成三级防御体系 [9] - 市场化定价反映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绿电价值 引导资源向高价值区域流动 如东部高耗能企业愿付更高价格购买西部绿电 [9] 外送通道布局规划 - 闽粤联网工程完成全国首笔跨经营区绿电交易 连续22天将广西云南绿电送至上海 为全国绿电输送通道布局提供示范 [9] - 未来通道应优先在新能源富集区与负荷中心之间扩大联网规模 如西北-华东 西南-华南等通道 [10] - 具体布局包括三北地区新能源基地与中东部负荷中心直连通道 西南水电基地与华南华东互联通道 海上风电基地与沿海经济带连接通道 [10] 机制落地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实操障碍包括各省电力市场规则不统一 省间输电费用分配机制不完善 新能源发电预测精度不足等 [10] - 需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体系 明确跨区交易品种 价格形成机制和结算方式 [11] - 需完善省间输电费用分摊机制 按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由发电方 用电方与电网企业按比例分摊过网费 并探索输电权交易 [11] - 需提升新能源预测技术 通过AI算法和气象大数据将功率预测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加强监管与政策引导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