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功能叠加现象 - 小米AI智能眼镜15天内销量突破8万副,远超内部预期,销量目标从30万副上调至50万副 [1] - 小米AI智能眼镜集成了支付、AI语音交互、AI识物、10种语言同声传译、语音转文字等多项功能,支持小米生态智能家居语音控制及与小米汽车跨端联动 [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功能快速进化,从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发展为自动泊车、辅助驾驶、车外放映、车内KTV、空调沙发大彩电等多功能配置 [2] - 家电行业出现微蒸烤一体机、微蒸烤炸一体机、微蒸烤炸炖一体机等多功能融合产品 [4] 功能叠加的利弊 - 功能叠加降低了用户尝试新技术的门槛,提升了产品多功能性,满足多样化需求,如厨电产品满足小户型家庭需求 [4] - 智能手机通过APP不断缝合科技功能,成为跨时代的科技飞跃 [4] - 部分功能叠加导致单个功能体验被稀释,如隐藏把手在新能源汽车上用处不大且增加故障概率 [9] - 智能马桶增加语音控制、自动翻盖、音乐播放等功能后价格倍增,但新增功能难言实用 [11] 行业现象与原因 - 厂商认知与用户需求存在错位匹配,误将"用户需要更多功能"等同于"用户需要更好体验" [7] - 市场内卷加剧导致差异化焦虑,厂商在成熟技术平台上进行功能叠加和微创新以快速推出新品 [8] - 科技迭代过程中必然出现功能缝合产品,但部分叠加功能未带来相应体验提升且价格水涨船高 [9] - 部分厂商虚构或夸大场景体验,新功能实际使用效果远低于宣传,伤害品牌及科技创新公信力 [11] 基础性创新现状 -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为6.91%,与主要发达国家12%~23%的比例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14] - 中国企业研发更青睐在"1"的基础上做改进与组合,而非"0到1"的创造,导致功能堆砌的路径依赖 [14] - 华为年研发投入1800亿中约600亿投向基础科学研究,腾讯投入100亿元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 [17] - 中国在AI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部分基础性创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7]
你眼中的新产品,竟都是科技缝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