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名单”平台成信贷新风口,多家银行政务类贷款占比超四成

房地产市场调整与信贷结构变化 - 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房地产贷款萎缩,政务类贷款保持增长,部分城商行政务类贷款占比超40%,个别超50% [1] - 政务类贷款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供应业四类行业贷款 [6] - 国有大行政务类贷款占比上升幅度较小但增量大(如工行从35.3%升至36.3%),城商行上升幅度显著(如成都银行从43.4%升至53.1%) [7][9] "退名单"平台成为信贷新增长点 - 退出融资平台名单的城投公司解除融资限制,可新增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成为银行对公信贷新增长点 [2] - 退出条件包括隐性债务清零、三分之二债权人同意及政府发文,2024年下半年江苏等多地平台申请退出,财政部披露融资平台数量减少7000多家 [2][3] - 股份行2024年初放开市场化转型平台业务,贷款利率达4%,但历史数据显示退出后融资规模增长可能累积债务风险 [3][4] 银行政务类贷款差异化策略 - 国有大行聚焦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如省级政府项目清单),贷款利率较低;城商行下沉市县级项目(单客户贷款上限约6亿),利率较高 [7][8][9] - 城商行通过政务贷款切入县域市场获取工资代发等衍生业务,如成都银行将政务金融定位特色业务,提出"首站首选银行"战略 [9][10] - 资本市场给予高政务贷款占比银行积极反馈,成都银行2021-2025年市值翻倍,杭州银行、重庆银行涨幅约50% [10] 行业信贷数据与结构特征 - 2024年各类银行政务贷款占比分化:股份行/农商行约20%,国有大行30%左右,城商行最高(成都银行53.1%、重庆银行44.5%) [7][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包含基建、园区建设等融资平台项目,但统计范围更广,与平台贷款呈包含关系 [6] - 10万亿债务置换降低地方债风险,政务贷款低不良率推动银行资产高增长,形成营收净利润高增组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