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送清凉”到“建制度”,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高温生产

高温应对措施 - 海尔智家在西安、兰州、广州、重庆等地为户外作业的空调安装师傅配备防暑药品、防晒用品及冰镇饮用水,并调整派单系统避开高温时段作业[8] - 海尔智家郑州空调工厂等生产基地开展"送清凉"活动,每天固定时段为员工提供冰镇绿豆汤、酸梅汤、雪糕等解暑食品[6] - 兆新股份在每年6-10月向高温作业员工发放高温补贴,改善工作环境[6] 制度化管理 - 人社部2023年8月印发《工作场所高温和高寒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参考文本)》,从工作场所、保护措施等多维度规范劳动者权益保障[8] - 海尔合肥洗衣机工厂建立设备检修机制,确保通风降温设备高效运转,并要求管理人员定期观察员工状态及需求[10] - 公司设立"爱心健康问诊台",为员工提供血压血糖检测及防暑药品储备[9] 行业创新实践 - 京东家电家居在8个城市发起"城市冰岛计划",于核心商圈设置清凉站台,配备空调、冷饮、充电设备及防暑物资供户外工作者使用[12] - 美团无人机在上海浦东为张江人工智能岛工程师配送冰袋[1] - 京东物流在广州天河为骑手提供冰袖和电解质饮料[1] 高温影响认知 -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5年可能刷新最热纪录,极端天气正从"黑天鹅"转变为"新常态"[3] - 高温导致的热积蓄可能引发核心体温上升,严重时造成热痉挛、热衰竭等疾病[4] - 高温管理从临时福利升级为关乎供应链韧性的系统性工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