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与战略投资 - 上海国资旗下上实资本通过收购2.9亿股成为微创医疗重要战略股东,交易涉及金额未披露但推动股价单日上涨5.85%至11.580港元/股,市值达214.3亿港元 [1] - 上实资本的国资背景预计将为公司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融资便利性提升,并通过董事会席位制衡原有管理层,推动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 [2] - 此次交易买方还包括微创投资(We'Tron Capital Limited)及管理层投资平台,显示内部股东对公司的持续支持 [1] 业务结构与分拆战略 - 公司通过频繁收购扩展至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等9大领域,2019年起已分拆心脉医疗等5家子公司上市,长期目标为拆分12家独立上市公司 [2] - 2024年各业务营收贡献显示:骨科医疗器械(2.52亿美元)、心律管理(2.2亿美元)、大动脉介入(1.69亿美元)为前三大收入来源,心脏瓣膜(0.51亿美元)和手术机器人(0.36亿美元)规模较小 [3] - 2024年公司战略转向反思"生产上市公司"模式,开始收缩资本运作并重组出售非核心业务,当年资产处置收益达1.15亿美元 [8][11] 财务表现与对赌压力 - 2020-2023年营收从42.33亿元增至67.34亿元但亏损持续扩大,2023年归母净亏损达33.83亿元,流动负债同期从30亿元飙升至96亿元 [4][6] - 2024年通过2亿美元新贷款(含5000万美元对赌条款)偿还4.48亿美元可转债,对赌条件要求2024-2025年亏损分别不超过2.75亿/0.55亿美元,2026年盈利超9000万美元 [7] - 为达标采取激进成本削减:2024年研发费用大降43%至2.17亿美元(占比从40%降至21%),员工总数较2022年减少1/3至6347人 [11] 经营转型与挑战 - 2024年运营三费整体下降24%,转型全面营销策略,但2025H1收入仍同比下滑不超过4%,除手术机器人外各业务收入均下降或增速放缓 [14] - 2025H1预计亏损1.1亿美元(与2024H1持平),若要满足全年对赌条件则下半年需盈利0.55亿美元 [14] - 当前市值较历史千亿港元高点缩水近80%,反映市场对其分拆战略可持续性和债务压力的担忧 [1][6]
上海国资战投入局,微创医疗迎来拐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