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具有人格吗
AI与机器人产业发展 - 上海推出世界首个人形机器人交通警察"小沪",具备指挥交通、指路、解答法规等功能,研发耗时4年多,目前处于训练阶段未正式上岗[1] - 该机器人由上海市公安局交管总队主导开发,作为科技赋能交通管理的实践,已掌握直行、左转、停车等基础手势指令[1] 机器人应用场景扩展 - AI机器人在酒店服务领域实现物品配送自动化,可自主搭乘电梯并完成闭环服务流程[2] - 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厂、港口、仓储等环节,美国军方已部署四足机器狗等设备[2] - 高危环境如黑洞探索等场景,机器人可替代人类执行不可逆任务,规避伦理与安全风险[2] 机器人法律人格争议 - 现行法律框架下机器人无法被赋予"法人"地位,因其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3][4] - 2014年美国法院驳回黑猩猩Tommy的法人地位诉求,判决依据为"无法承担法律责任"[3] - 交通执法机器人若引发事故,其行为后果归属问题尚未解决,现行体系仍由人类主体担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