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人形机器人下半场:上市、泡沫出清与价值重估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 36氪·2025-07-29 08:49

行业现状 - 具身智能赛道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部分投资人因估值高涨和商业化落地争议持观望态度,但头部机构如国资和京东、美团、腾讯、华为仍在积极投资[1][3]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事件286笔,同比增长138%,总融资金额达270亿元[3] - 头部企业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获得大额融资,其中银河通用完成超10亿元融资创年内记录[1][4] 资本运作 - 智元机器人拟以21亿元"反向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计划取得63.62%股份,引发市场关注[1][3] - 智元机器人股东阵容强大,包括腾讯、京东、比亚迪等产业巨头,近期还获得正大集团战略投资[4] - 银河通用完成超10亿元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天使轮融资额之最[1][4] 商业化进展 - 中国移动斥资1.24亿元采购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产品,为国内已知最大单笔人形机器人订单[7] - 智元机器人已公布8项中标项目,预计2026年底实现大几千台交付规模[7] - 宇树科技2025年已中标十数个项目,应用场景包括教育科研、工厂巡检等,并收获海外订单[8] - 优必选天工人形机器人已收获百台订单,预计2025年交付超300台,获得车厂超500台意向订单[8] 市场规模 - 高工机器人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63.39亿元,2030年将超640亿元[9] - 国内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53-82.39亿元,占全球约50%[9] - 行业价格竞争初现,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售价从9.9万元降至5-6万元[9] 技术挑战 - 技术瓶颈包括语言模型错误率高、控制延迟问题、硬件成本结构劣势等[11] - 场景错配问题突出,不同场景需求差异大,家庭场景渗透周期更长[11] - 量产困境明显,2025年特斯拉计划产量1万台,国内企业平均交付量不足100台[12] - 标准化缺失,包括关节兼容问题和法律法规监管空白[12] 发展趋势 - 行业正从概念争议迈向价值重估阶段,交付能力成为竞争核心[7][9] - 头部企业加速量产,价格下探与场景拓展并行[9] - 新兴场景探索包括无人药店、高校实验室、工业物流和电力巡检等[9] - 行业类似当年新能源汽车造车热,正从"概念热"过渡到"场景热"[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