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资本招商”日趋活跃 产业整合成核心逻辑

资本招商成为地方政府新打法 - 2025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国资机构+产业资本"联手收购上市公司案例增多,呈现从分散财务投资向深度产业整合转型的特征 [1] - 今年以来长三角国资直接或间接参与收购A股上市公司案例共17起,机械设备、电子、石化和计算机行业标的占比超一半 [1] - 本轮并购核心驱动力在于服务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现"强链、补链、延链",与以往更关注财务回报不同 [1] 区域产业整合案例 - 无锡国资今年启动三宗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包括化工企业洪汇新材,该企业坐落于无锡东港镇新材料产业园内,整合将补强本地产业链优势 [1] - 浙江国资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线收购思创医惠、菲林格尔、金智科技等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 [2] - 上海国资收购汇纳科技与中颖电子,聚焦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 [2] 战略控股与产业协同 - 长三角国资通过专业化并购基金战略入股或控股产业链"链主"企业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如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战略入股微创医疗 [2] - 微创医疗作为上海生物医药领域"链主"企业,已孵化多家上市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并购基金介入旨在带动上下游企业在沪集聚并促进技术突破 [2] - 安徽省提出开展并购招商,支持优质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资源,鼓励上市公司收购强链补链资产 [3] 跨省收购趋势 -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国资跨省收购案例显著,如江苏国资收购广东海川智能与宏辉果蔬、安徽国资收购重庆蓝黛科技、浙江国资收购广东东峰集团 [5] - 昆山国资通过苏州中晶智芯收购广东海川智能,间接控制36%股份,实现引入优质产业资源与增强本地产业链协同的双重目标 [5] - 上半年长三角国资入主的上市公司市值普遍在百亿元以下,其中市值低于50亿元的有10家,50-100亿元的有7家 [5] 并购模式与市场趋势 - 当前常见模式为国资加产业、国资加私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所投项目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退出顺应市场变化趋势 [3] - 并购重组可实现优质科创类资产注入,助力企业战略升级转型和地方国资优化产业布局,同时为私募基金提供退出渠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