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企业加速海外农业投资布局 旨在破解饲料粮进口依赖困境 通过技术输出和全产业链整合提升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性 同时促进东道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1][2][5] 海外投资动因 - 大豆进口依存度极高 2024年进口量达1.05亿吨 其中近90%集中来自美国和巴西 供应链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2] - 通过海外种植基地建设分散供应风险 例如安哥拉项目计划开发10万公顷农田种植玉米和大豆 [1][2] 投资项目详情 - 中信建设在安哥拉投资2.5亿美元 开发10万公顷农田 采用高产技术目标实现玉米单产8吨/公顷和大豆单产5吨/公顷 为当地传统种植方法三倍以上 [1][5] - 万林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15万亩蔬菜产业基地 配套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设施 [4][7] 全球布局战略 - 形成非洲、中亚、南美多点布局:非洲坦桑尼亚有3.2万公顷大豆种植项目 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有蔬菜基地 南美阿根廷有农业装备合作 [4] - 利用不同地区自然禀赋:非洲土地资源、中亚日照条件、南美肥沃土壤 [4] 技术输出优势 - 应用节水50%的滴灌技术和高产种植技术 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5] - 齐禾生科向澳大利亚授权基因编辑小麦性状 实现抗白粉病与产量协同突破 [8] 全产业链整合 - 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布局 包含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 [7] - 区别于传统国际粮商局限于原材料出口的模式 增加本地加工增值环节 [7] 可持续发展措施 - 合同明确利润30%留当地建设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 [8] - 推广可免费留种的杂交稻种子 打破国际粮商种子专利控制 [8] - 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分享 创造就业岗位 [8] 未来发展趋势 - 投资区域向东南亚、东欧、拉美等地扩展 [10] - 产业链向种子研发、食品加工、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10] - 强化基因编辑、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创新 [10]
中国企业为何密集到海外去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