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转型与战略调整 - 新管理团队接手后采取"止血+算账"策略,关闭年租金700万港元的尖沙咀低效门店,收回离职医生贷款,现金净流出从3380万/6610万港元收窄至880万港元,减幅74%/86.7% [3][6] - 保险渠道营收占比从0.7%提升至6.3%,医生贡献多元化,经调整EBITDA亏损从3633万港元缩窄至394万港元,减幅89.2% [6] - 团队引入清华、剑桥等顶尖学府背景成员,横跨高盛、复星等机构,以"局外人"视角重构商业模式 [7] 大湾区布局与技术战略 - 通过合作和睦家医院在深圳建立高端眼科中心,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战略合作,实现"立足香港、辐射大湾区" [8] - 推行"双轮驱动"科技战略:引进香港首批EVO植入式隐形眼镜及ELITA激光矫视设备,同时引入内地研发的PBM光生物调节技术(每日2次3分钟可控制近视) [12] - 计划成为香港首家临床部署AI系统的医疗机构,认为眼科是AI落地医疗的最佳入口 [11] 行业趋势与竞争壁垒 - 眼科行业四大趋势:青少年近视防控/老龄化需求增长、AI/基因疗法技术变革、医疗消费属性强化、细分领域结构性机会 [18] - 香港市场具备全球前沿技术落地"时间差"优势,清晰医疗作为技术驱动型玩家加速构建壁垒 [2][12] - 参考沃尔玛(1983年卫星网络)、可口可乐(1930年代自动售货机)案例,强调技术应用是伟大企业的核心 [10] 治理优化与未来规划 - 彻底切割前任董事谢伟业个人事务影响,参照瑞幸案例完成管理层更迭与治理机制重建 [19] - 复牌工作为当前重点,与监管机构密切沟通但未披露细节 [19] - 目标从止血造血转向平台驱动,聚焦技术创新与服务体验优化 [20]
科技与PE投资背景的“局外人”,重塑香港眼科医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