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在华基金托管资格 外资行拼杀公募基金托管“红海”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会 - 中国公募基金、理财产品和其他资管项目资产总额达约16万亿美元(2020年4月数据)[2] - 公募基金规模达17.69万亿元(2020年7月底数据)[5] - 中国于2020年4月1日取消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5] 外资银行基金托管资格进展 - 花旗中国于2020年9月2日获得在华基金托管资格[1] - 渣打中国已于2018年10月取得基金托管资格[2] - 德意志银行(中国)和汇丰银行(中国)正在申请基金托管资格[4][5] 外资银行竞争策略 - 以跨境客户、国际性客户和专户基金客户为目标开展差异化竞争[1][4] - 外资银行凭借全球平台和风控框架为跨境客户提供熟悉且可信赖的服务[2][6] - 私人银行业务优势有助于专户基金托管业务落地[4] 外资银行竞争劣势 - 网点少、存量客户少制约公募基金托管业务发展[1][3] - 基金公司选择托管行时更看重销售能力和资本实力[3] - 公募产品最低规模要求约2亿元[3] 市场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 线上渠道完善和第三方销售平台发展降低对物理网点依赖[4] - 外资银行通过提前招聘人员、定制业务系统备战中国市场[3] - 新基金发行规模增长为外资银行提供长期发展机会[5] 托管市场格局 - 截至2020年7月共有48家机构获得基金托管资格[3] - 28家商业银行持有托管资格[3] - 托管规模前18名均为中资银行[3] - 工商银行托管1124只基金[3] - 托管资产约2.41万亿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