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人机共驾”定责迷宫 “智驾险”离真保险还有多远
智能辅助驾驶保障服务现状 - 多家新能源车企推出辅助驾驶"兜底"方案,如小鹏汽车、阿维塔、鸿蒙智行等,车主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若符合条件可触发赔付,业内称为"智驾险" [1][2] - 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价格为239元/年,最高补偿100万元,鸿蒙智行的保障权益购车时随车赠送,价值约4000元 [2] - 小米汽车计划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最高保障金额300万元 [2] "智驾险"的本质与运作机制 - "智驾险"并非监管部门备案的真保险,而是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权益类选项,赔付责任由车企承担 [1][3] - 赔付前提是车主需先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且商业险须为与车企合作的保险公司产品 [5][6] - 保险公司参与产品设计、规则制定和风险控制,但实际赔付由车企负责,保险公司提供隐形背书 [7] 行业挑战与发展瓶颈 - 当前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处于L2级,L3级尚未完全落地,"人机共驾"模式下责任厘定复杂 [1][8] - 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数据真实性与透明度不足,保险公司难以精确定价 [8][9] - 智能驾驶数据来源冗杂、格式不统一,算法迭代快,导致承保理赔数据不稳定 [9] 未来发展趋势 -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提出要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谋划转型发展 [9] - 未来智驾险可能成为单独险种,需解决责任认定、数据安全、产品定价等问题 [10] - 建议加快完善立法,明确事故责任划分,出台行业标准,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