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把握并购金融窗口期 兴业银行破题“哑铃型”融资格局

企业融资需求分化格局 - 对公融资需求呈现哑铃型分化趋势 头部企业项目融资和并购银团贷款占比持续提升 普惠金融保持年均高速增长 客户数量不断扩大 中型企业融资需求疲软[2] - 头部企业采取积极投资策略 基于资产价格处于相对低位的判断 购买高度互补资产以提升市场份额[2] - 中型企业处于充分竞争阶段 尚未确立显著领先优势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态度审慎 流动资金贷款规模有限[2] 表外融资工具替代效应 - 国内信用证 保函 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工具降低企业流动资金成本[3] - 债券承销业务拓展 发债融资具有期限长和利率低优势 AAA级企业公开发债综合成本更具竞争力 对表内信贷形成替代[3] - 流动资金贷款增速放缓源于表外融资工具替代效应和部分行业产能趋于饱和[3] 并购金融发展机遇 - 头部企业基于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释放大规模并购融资需求 商业银行积极把握并购金融窗口期[4] - 退市规则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 非上市企业接受上市公司并购成为对接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4] - 政策层面加大并购重组支持力度 证监会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 金融监管总局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5] 银行并购金融实践 - 兴业银行重点支持科技企业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 通过整合并购强化市场地位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1][6] -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提供10年期并购贷款 支持业务板块优势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6] - 商业银行采用商行+投行模式 既作为资金供给方 又凭借资源优势提供并购信息筛选和财务顾问服务[7] 并购信息匹配机制 - 商业银行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网络为企业筛选海外并购标的 案例显示为首航新能提供定制贸易融资方案和并购金融服务[7] - 地方政府搭建专业对接平台 通过三大平台联动形成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动态数据库提升匹配效率[8] - 广州开发区通过品牌活动搭建对接渠道 与金融机构专业团队合作为区内企业提供并购金融支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