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及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 大会盛况与产业背景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现场展示机器人互动、机器狗、咖啡制作机器人等应用,气氛热烈 [1][3] - 北京围绕机器人"1+4"产品体系(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机器人)和"双百工程"(百种创新产品、百个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发展 [5][6]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收2023年突破200亿元,2024年超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人形机器人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 [3][8]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北京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20亿元),支持技术转化与企业并购 [6] - 首创机器人未定型产品首试首用奖励政策,累计支持38家企业78款产品在8个领域应用 [6] - 对具身智能工厂示范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贴,推动5G、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 [7] 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 - 海淀区聚焦具身智能研发(集聚186家相关企业)和医疗手术机器人,昌平区承接成果转化(40余家知名企业),亦庄开发区打造"1+6"全产业链(300余家生态企业,产业链规模占全市50%) [9][10][11] - 北京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24个手术机器人注册证,居全国首位 [10] 商业化进展与未来规划 -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亮相,提供7类50余项产品,实现"体验-销售-服务"一体化 [3][12] - 北京市计划建设人形机器人国家级测试平台,开放酒店、餐厅等公共服务场景,目标2025年核心产业收入超300亿元 [6][13][14] - 企业层面:北京拥有400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近3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均居全国首位 [8]
北京机器人产业“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