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规划与人群需求 - 老年人夏季扎堆连锁快餐店(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华莱士)蹭凉消暑 部分商家通过广播驱赶这类人群[1] - 城市休闲空间分布不均 老年人聚集在防空洞、江边公园、衰落商业街等场所 而老年活动中心因位置隐蔽导致利用率低[3] - 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研究发现 人们行为上偏好人流密集区域而非空旷空间 老年人即使不社交也倾向选择热闹场所[4][7] 空间争夺与适老化改造 - 篮球场等公共设施频现代际争夺(广场舞vs篮球) 反映规划阶段对老年需求考虑不足[8] - 部分小区改造优先增设停车位而非休闲设施 老年人自发将家具移至树荫下打麻将形成"再改造"[9] - 建筑师案例显示老年人会主动改造桥墩等设施为棋牌空间 体现自下而上的空间协商机制[11] 商业空间的公共属性 - 星巴克在中国承担"第三空间"功能 其标准化服务允许非消费人群长时间停留[12][14] - 不同品牌形成差异化人群标签:新元素曾是投资人社交场 西西弗书店成为儿童阅读空间 奈雪吸引保洁阿姨等低收入群体[15] - 宜家餐厅成为老年人约会圣地 显示商业空间对特定人群的替代性公共服务价值[16] 标准化与空间异质性 - 连锁店标准化服务(如麦当劳洗手间)创造意外公共服务价值 但香港地区严格执行低消政策限制停留时间[18] - 连锁店因员工薪酬体系对非消费者更宽容 个体店主因直接利益关系更易产生消费压迫感[19] - 同质化连锁空间与特色独立店铺形成二元对立 前者缓解社恐压力 后者提供社群联结但门槛较高[19][21] 公共空间的产权博弈 - 疫情期间互联网平台(京东物流/百度搜索)展现商业与公共性混合特征 共享单车既侵占道路又解决通勤需求[23] - 中国公共空间边界模糊:政府广场可能随时关闭 大学校园开放程度动态变化 市民对空间命名权与官方存在差异[26][27][29] - 怀特提出空间开放策略:西格莱姆广场通过包容各类人群形成自我监督生态 比"禁止进入"标识更有效降低冲突风险[33][34] 空间排斥与社会分层 - 奶茶概念店通过外摆区设计营造开放假象 实际对非目标客群(如不会用小程序老年人)产生隐性排斥[29] - 广州桥下水泥锥等"反流浪汉设计"体现空间驱逐意图 北方宽阔无荫道路设计抑制停留行为[30] - 阶层差异决定空间可达性 故宫闭馆期奔驰事件显示特权通道的存在[33]
在商场蹭空调,去麦当劳打牌:城市空间应向谁开放?| 编辑部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