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商汤即汉谟拉比”?岂能让学术糟粕污染文化基因
学术争议事件分析 - 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教授李荣建与空军雷达学院学者吴彬华在2007年发表论文,主张汉谟拉比与商汤为同一人,《汉谟拉比法典》即商朝《典宝》[1] - 论文采用语音比对方法将古巴比伦语"Hammurabi"与"商汤"强行关联,无视历史语言学基本原理和两地文明差异[1] - 研究存在年代匹配问题,汉谟拉比活动时间(前1728-1686年)与商汤时期存在明显断层,且两地相隔6000公里无考古证据支持[1] 文明特征对比 - 《汉谟拉比法典》刻于玄武岩石碑使用楔形文字,内容以商业契约和民事纠纷为主[2] - 商汤时期文字载体为甲骨与青铜器,使用甲骨文系统,内容多涉及祭祀与战争[2] - 两者在物质载体、文字系统和文明特征上存在系统性差异,直接否定"同一人"假说[2] 学术规范问题 - 论文存在预设结论后选择性使用证据的问题,背离学术求真的基本原则[2] - 期刊作为学术守门人应守住评议底线,剔除违背基本学术常识的研究[3] - 高校需强化科研诚信监督,建立学术不端终身追责机制[3] 社会影响评估 - 此类伪学术研究可能动摇文化自信根基,混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2] - 将东方文明与其他古文明强行混为一谈,可能损害青少年对文明连续性的正确理解[2] - 错误学术观点可能污染民族文化基因库,影响民族精神文明构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