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小脑”水平已不错,“大脑”能力尚不足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表现强劲,人形机器人指数(8841699)今年以来大涨41.92% [1] - 行业活动频繁,松延动力机器人参与多项展会,宇树机器人格斗赛从上海扩展到北京 [1] - 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关键技术突破目标 [5] 技术瓶颈 - 人形机器人"大脑"能力不足是商业化主要痛点,当前国内头部企业智能化水平仅达L2级 [1][3] - 与语言类大模型相比,人形机器人需处理物理世界复杂信息,技术难度更高 [2] - 当前机器人泛化能力有限,仅能完成短程任务,复杂任务成功率低 [3] - 具身智能大模型架构不够完善统一,导致数据利用效率低下 [4] 商业化现状 - 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提供娱乐价值,投入产出比较低 [2] - 工业场景仍以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为主,人形机器人应用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 [4] - 行业预计需要5-10年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级投入才能实现核心岗位应用 [4] 技术发展 - 行业共识认为需要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预计2-3年内实现突破 [5] - 具身智能大模型的"ChatGPT时刻"预计还需5年左右 [5] - 国际巨头如谷歌已推出多个具身大模型,特斯拉坚持端到端算法路线 [5] - 国内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厂商已推出相关具身智能产品 [5] 企业观点 - 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指出硬件水平已达标,但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化不足 [2] - 宇树科技CEO认为硬件技术够用,但软件层面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尚不完善 [2] - 优必选高管表示需要更长时间和资金投入才能实现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突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