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药继续“去北大化” 子公司痛失第一大客户,进一步向医药制造转型
业务合作终止影响 - 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于2025年5月终止 导致其主营业务自2024年6月起基本中止且未找到同类型替代业务 [1][2] - 国际医院为北大医药第一大客户 2024年实际采购金额达11.23亿元 占公司药品流通收入78.15% [1][3] - 合作终止导致2024年6月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占最近一期审计营收29.13%) 净利润减少4000万元(占归母净利润28.99%) [2] 财务影响评估 - 自2026年起年度营业收入或减少10.27亿元 净利润减少约6869万元 分别占最近一期审计指标的近50% [2] - 药品流通业务2024年营收贡献14.37亿元(占总营收69.75%) 营业利润1.94亿元(占比35.05%) [3] - 北医医药面临关停并转风险 公司正探索转型方向但存在不确定性 [2] 业务结构特征 - 药品流通业务依赖北医医药与武汉叶开泰两家子公司 其中北医医药作为国际医院唯一服务提供商签订三年合同(年金额12亿元) [3] - 药品制造业务2024年收入6.23亿元(占总营收30%) 毛利率57.47%显著高于流通业务的13.48% [4] - 制药业务以仿制药为主 多款产品纳入集采(包括注射用美罗培南等) 导致2024年制药毛利率同比下降11.23个百分点 [5] 战略转型举措 - 公司以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 旨在强化仿制药生产优势并实现资源集中配置 [1][3] - 资源向医药制造业务倾斜 通过子公司架构优化生产环节效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