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律师诉《王者荣耀》,5小时庭审激辩游戏匹配机制是否应公开

案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 腾讯《王者荣耀》玩家起诉要求公开游戏匹配机制一案首次开庭审理 庭审持续约5小时未当庭宣判 案件被称为"中国游戏算法第一案"并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1] - 原告孙千和作为资深玩家主张匹配机制存在不公平性 认为连胜后系统会故意匹配弱势队友和强势对手以控制胜率趋近50% [2] - 庭审核心争议聚焦于匹配机制是否属于应公开范畴 原告基于消费者知情权主张公开 被告则以技术秘密和潜在负面影响为由反对公开 [3][4] 原告主张与依据 - 要求公开匹配机制具体影响因素及在不同游戏模式下的权重占比 包括排位赛、巅峰赛等模式 [3] - 主张游戏匹配算法应参照抖音等平台公开先例 认为算法治理不应排除游戏领域 需平衡商业秘密与用户知情权 [3][4] - 质疑被告提出的"商业秘密"主张 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匹配机制符合商业秘密三要素(秘密性、保密性、价值性) [8] 被告辩护立场 - 辩称匹配机制不具备控制胜率能力 游戏结果受团队配合、阵容搭配等多因素影响 并提供随机玩家胜率数据佐证:玩家A当前赛季胜率70.4%(71场)、玩家B当前赛季胜率68.4%(79场)、玩家C当前赛季胜率88.3%(94场) [7] - 强调匹配机制属于技术秘密 公开将导致黑产滥用破坏游戏公平 并举证行业案例说明公开后可能成为"黑产说明书" [3][9] - 指出《王者荣耀》自2016年起持续通过官网、公众号等渠道披露匹配机制 最近一次为2023年12月23日版本更新公告中说明算法优化细节 [5][6] 法律与行业视角 - 法律专家指出知情权存在边界 如可口可乐配方等商业秘密不属于知情权范畴 企业调度策略等内部运营信息亦不适用知情权 [4][9] - 知识产权教授认为网络游戏匹配机制属于娱乐性私人服务 与公共利益无直接关联 其算法核心应作为商业秘密受保护 [11] - 对比国家已规制的算法类型(推荐算法、深度合成算法) 游戏匹配机制未被纳入现行强制性公开范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