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的「最后一厘米」

行业融资与资本动态 - 2025年前7个月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发生141起融资事件 总金额突破230亿元 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 [1] - 美团 宁德时代 京东 阿里 北京机器人基金等资本纷纷入局具身智能领域 [1] - 金沙创投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项目 [2] 技术发展瓶颈 - 行业面临三大技术瓶颈:缺少高质量训练数据 泛化能力差 行业应用场景模糊 [2] - 机器人行业最缺高质量训练数据 遥操作采集成本高效率低 单台动捕设备价格达数十万元 [2] - 缺乏数据导致技能泛化能力不足 高成本限制应用场景拓展 [2] 技术路径与研发现状 - 算法路径主要分两种:端到端(vision language action)架构和传统控制结合AI大模型 [2] - 华为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整合数据合成 模型开发 仿真验证等端到端能力 [3] - 华为云明确不做机器人本体 专注与合作伙伴联合创新 [4] 产业支持政策 - 北京亦庄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 提供数据采集实训场 销售补贴 4S店二次开发社区支持 [6][8] - 园区开放真实世界数据采集资源 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 打造规模应用场景 [8] - 每年发放1亿元"数据券"引导企业采购数据集和数据产品 [8] 数据采集与训练创新 - 群核科技利用海量可交互三维数据和渲染技术搭建高逼真仿真训练环境 [8] - 北京具身智能运营中心将训练场搬到产业一线 实现从遥操作到自主采集的进化 [8] - 机器人4S店提供定制化开发 金融服务及租赁业务 连接企业与消费者 [9] 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7.6亿元 [11] - 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飙升至750亿元 [11] - 具身智能与新能源智能汽车供应链重合度高达80% [11] 商业化进程 - 新能源汽车商业化耗时25年 行业希望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周期压缩至10年 [11] - 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正从"跟跑"向"陪跑"甚至"领跑"转变 [11] - 人形机器人成为重要突破口 能无缝对接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