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行业热度显著提升,两周内从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200多家企业参展,1500多件展品亮相,50家整机厂商同台展示 [1] - 展示内容从仿生蜜蜂飞行到叠衣、分拣货物等实用功能,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关节模组亮相,机器人身份从"演员"转变为"打工人" [1] - 厂商开始标价销售,宇树R1人形机器人标价3.99万元,架子鼓机器人25.9万元,"美膳狮2K"售价49.8万元,显示规模化生产条件初步具备 [1] 市场需求与商业化进展 - B端市场开始接受机器人产品,大会期间共售出1.9万台机器人及相关产品,销售额超2亿元 [3] - 展示场景转向真实工作环境,包括叠衣服、点胶、搬货、分拣等实用功能,性能较半年前有大幅提升 [3] - 中国信通院预计2045年后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5] 产业链与技术发展 - 行业上半年平均增速达50%~100%,中国企业占全球出货量70%以上 [5] - 跨界企业加速进入,激光雷达厂商从汽车转向机器人,禾赛JT128搭载机器狗,广汽推出GoMove轮椅机器人 [5] - 技术路径存在分歧:宇树主张"小样本高泛化"范式,星海图则认为数据不足是主要瓶颈 [7][8] - 谷歌Genie 3世界模型被看好,可实现虚拟环境训练后直接上岗,可能比VLA模型更具潜力 [8][10] 技术挑战与发展阶段 - 当前模型在陌生环境执行"递水"任务成功率不足30% [6] - 运动控制"小脑"和感知决策"大脑"能力不足是核心问题 [7] - 行业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时间不超过10年,大模型、硬件迭代等挑战将很快解决 [10] 伦理与政策考量 - 机器人数据安全、责任归属、黑客入侵等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12] - 需要建立家庭级机器人准入与备案制度,明确行为边界 [12] - 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引发社会结构、就业心态和经济形态变化 [12]
机器人不再是“演员”,王兴兴:机器人打工也要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