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特币热潮正走回「 NFT泡沫」路上?为何机构大量储备,是加密市场的完美风暴?

华尔街对加密货币的收编 - 花旗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加密货币托管与支付服务,市场反应热烈,被视为加密货币主流化的标志 [1] - 贝莱德的比特币ETF(IBIT)已吸纳880亿美元资产,显示机构资金大规模涌入 [1] - 机构将原生比特币通过ETF和托管服务重新包装成受监管的金融产品,本质上类似于将同质化资产"NFT化" [3][4] - 截至2025年中,美国现货ETF已锁定130万枚比特币,占流通供给的6.2%,以太坊则有7.85%供给被机构持有 [5] 加密货币市场结构性风险 - 市场估值模型从"链上效用"转向"宏观叙事",形成(0, +)甚至(-, +)的脆弱状态 [6] - 市场稳定性依赖少数机构的低频巨量交易,一旦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系统性崩盘 [7] - 比特币ETF使资产控制权从分散个人转向集中托管,Coinbase持有81%的ETF比特币资产,形成单点故障风险 [13] 以太坊的双重风险 - 应用价值支柱被削弱:越来越多应用转向专属链或Layer2,减少对以太坊主网的Gas消耗 [10] - 储备资产支柱脆弱:超过50%的ETH被锁仓,但该叙事依赖机构持续持有预期,宏观逆转时可能迅速崩塌 [10] - 两支柱同时被侵蚀将导致价格无处可依,跌幅可能远超预期 [11] 资产本质的异化 - 通过ETF购买的比特币仅是价格曝险凭证,与原生比特币在自由度、抗审查性上存在本质差异 [4] - 类似黄金ETF与实物黄金的区别,机构化过程剥离了比特币最核心的去中心化价值主张 [12] - 投资者为交易便利放弃资产真正所有权,将资产置于监管风险中 [13] 市场认知误区 - 将机构化等同于资产成熟是危险误解,实际是传统金融对加密货币精神的驯化 [12] - 实物申赎机制虽改善ETF运作效率,但加剧了资产集中托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13] - 市场欢呼机构涌入时,忽视了背后结构性脆弱性的急剧增加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