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梅卡曼德机器人邵天兰:具身智能没有“英雄主义”,只有“魔鬼细节”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邵天兰从2012年开始保持一致的消费习惯和创业方向,体现公司战略的稳定性[4] - 2016年公司成立后持续聚焦机器人3D视觉与AI技术,2017年获得华创资本Pre-A轮融资时尚未有成熟产品和客户[5][34] - 发展经历四个阶段:技术积累→产品落地→规模化→全球化,第三阶段规模化时面临供应链、团队等多重挑战[34][35] - 2024年成为全球"AI+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的独角兽,服务100+财富500强客户,覆盖50+国家地区[5][29][41] 核心技术体系 - 构建"眼脑手"全栈能力:Mech-Eye 3D相机(精度0.2微米)、Mech-GPT多模态大模型、Mech-Hand仿生灵巧手[15][16][18][20] - 技术特点:通用性强,适配数十品牌上千机器人型号;Mech-GPT支持自然语言交互降低使用门槛[18][20] - 核心突破:实现跨行业规模化应用,从汽车焊接到物流分拣等场景,仅需十几个SKU覆盖大部分需求[18][22] 行业认知与战略 - ToB行业逻辑:初期门槛高但用户认可后复购稳定,需解决"一万个一亿市场"的碎片化需求[4][25] - 坚持主流市场战略:不做差异化竞争,专注汽车、物流等大行业的标准产品[22][23] - 行业本质是工程问题:依赖技术迭代与细节打磨,无"银子弹"式解决方案[27][36] 全球化布局 - 2021年启动系统性出海,海外收入占比已达50%,在美日德韩设子公司[37][39][41] - 全球化动因:工业品需面对全球竞争,发达国家市场倒逼产品升级[38][39] - 本土化措施:建立多语言支持团队,创始人用四国语言演讲,东京LAB配备专业培训场地[37][40] 产品落地实践 - 典型应用案例:WAIC大会展示叠衣服、货架取货等场景,体现长序列柔性任务处理能力[6][9][13] - 细节打磨案例:解决蜘蛛遮挡镜头等现场问题,积累数万条客户问答数据形成AI助手[25][26] - 制造行业Know-How:创始人实地调研200+工厂,建立工艺细节数据库[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