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总则 - 公司制定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旨在规范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依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科创板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1] - 信息披露义务人包括公司及其董事、高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主体,需及时公平披露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信息[1][2] - 披露信息需确保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禁止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1][3] 信息披露基本原则 - 信息披露是持续性责任,公司需依据法律法规及交易所规定履行义务[4] - 董事及高管需保证披露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存在异议时需在公告中声明理由[5] - 内幕信息知情者需控制在最小范围,禁止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内幕交易或操纵股价[6][7] 信息披露内容与披露标准 - 公司可自愿披露与投资决策相关的补充信息,但需保持真实性、公平性和一致性[18] - 信息披露文件包括招股书、定期报告(年报、中报)和临时报告等,外文文本需与中文一致[19][20] - 发行新股或债券时需披露招股说明书、募集办法等文件[21] 定期报告相关规定 - 年报需在会计年度结束4个月内披露,中报需在上半年结束2个月内完成[23] - 年报需包含公司基本情况、财务数据、股东持股、董事会报告、管理层分析等26项内容[26] - 中报需披露主要财务数据、股东变化、重大诉讼及未审计财报(特定情形需审计)[27][29] 临时报告与重大事件披露 - 临时报告需及时披露董事会决议、股东会决议及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40][42] - 重大事件包括资产交易超总资产10%、净利润变动超10%且超100万元等量化标准[49] - 关联交易达30万元(自然人)或300万元且占净资产0.1%(法人)需披露[64] 信息披露程序与责任划分 - 定期报告编制需经理层起草、董事会审议、审计委员会审核财务信息后披露[87] - 临时报告由董事会秘书组织编制,董事长签发后提交交易所审核[88][89] - 董事会秘书为信息披露主要责任人,负责协调监管沟通、投资者关系及保密工作[91][92] 内幕信息管理与保密 - 内幕信息知情人包括董事、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因职务获知信息者[102] - 通过业绩说明会、媒体采访等非公告渠道发布信息需经董事会秘书审批[103][104] - 信息泄露或股价异常波动时需立即公告并采取补救措施[108] 档案管理与责任追究 - 信息披露文件及监管函件需由董事会办公室存档,保存期限不少于10年[109][115] - 信息披露违规导致损失的,公司可追究责任人行政及经济责任[116][117] - 涉及违法行为的按证券监管部门规定处理[119]
芯动联科: 《信息披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