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商业化策略 - 公司CEO李通强调"商业化"是公司成功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理念,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展示机器人实际工作能力[1] - 商业化落地需深入客户现场观察真实痛点,解决"甲方期待"与"厂商想象"之间的误差[3][10] - 提出"岗位化"标准:机器人必须能完全替代人类岗位且成本仅为人力1/2-1/3才具备商业化价值[5][10] - 以火锅店为例,详细研究20多个工种的工作流程,包括计件制薪酬细节(每托盘配送0.5元)[4][11] 市场地位与产品布局 - 商用服务机器人全球出货量第一,市场份额23%,累计销售超10万台[5] - 产品矩阵包含配送机器人(汉堡王/希尔顿酒店场景)和清洁机器人,覆盖全球60多国[5] - 2023年起战略转型,从专用机器人延伸至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7][14] - 专用机器人效率优势明显(如专用配送机器人效率是人形机器人2倍),但通用机器人更适合多任务场景[16] 技术发展路径 - 采用渐进式技术路线:先在垂直领域落地积累数据,再向通用智能演进[14] - 认为当前机器人最大卡点是数据积累,需通过规模化落地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数据困境[19] - 自研具身智能大模型(2023年启动),采用VLA技术路线,通过场景反推模型结构设计[18][21] - 本体技术完全自研(电机/驱动控制/算法),机电系统能力可复用至通用机器人开发[18] 行业认知与竞争壁垒 - 行业经历周期性波动(每2-3年关注度轮回),存活企业需坚持商业化导向[8][9] - 核心竞争力在于15年行业认知积累、全球化经验(了解各地文化差异)[8] - 拒绝"真空研发"模式,认为脱离场景的大脑研发难以成功,导航模块采购失败案例印证此观点[21] 出海战略 - 出海被视为必选项,因海外人力成本高(机器人售价达国内数倍),主攻欧美日韩市场[22] - 本地化策略:日本市场设计卡哇伊造型,欧美倾向硬朗风格,反映文化认知差异[23] - 与当地巨头建立合作(日本软银/韩国KT电信/沙特阿美),借助合作伙伴背书拓展市场[23]
对话擎朗CEO李通:搞机器人商业化,别憋在家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