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亮剑,李嘉诚狂抛售湾区房源,掐准时机撤退,别再想囤地投机

李嘉诚资产抛售战略 - 公司正在以"骨折价"加速抛售大湾区房产,涉及惠州、中山、广州、东莞等地项目,最低总价约40万元,月供1500元起[1][23][25] - 抛售行为被解读为战略撤退信号,而非正常商业操作,核心目的是风险最小化和现金回流[3][4][27] - 2025年7月一次性抛出400套房源,土地多为1990-2000年代低价囤积[23] 商业模式分析 - 公司核心模式为"低价拿地、长期持有、高价卖出",通过拉长开发周期捕捉土地增值,典型案例包括成都南城都汇项目(16年仅开发6期,转手净利38亿港元)和上海世纪会广场(建成即售出200亿)[10][12][13][15] - 依赖时间杠杆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2025年中央政策要求"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深圳试点强制收回闲置土地机制[17][18] 资产配置调整 - 内地土地储备从2020年659万平方米降至2024年557万平方米,创历史新低,内地销售额从2020年高点暴跌超90%,2024年仅17.6亿港元[20][22] - 2013年以来累计从内地和香港套现超2000亿,内地资产出售占亚洲抛售总额70%,资金转向英国核心基础设施(电网、天然气、水务)[27][31] - 2025年3月计划出售全球43个港口(含巴拿马运河枢纽),因政治风险和反垄断审查暂缓[29] 宏观环境与战略转向 - 中国政策红利消退叠加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公司策略从"扩张持有"转向"战略收缩"[20][22] - 资产重组目标是为家族财富构建抗周期护城河,用低风险永续资产替代政策依赖型资产[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