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信证券张立超、王开:构筑新质生产力投资框架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与发展逻辑 - 新质生产力代表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认知,强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 - 发展路径从"加快形成"升级为"加快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2] - 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价值链重构[3] - 体现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实现生产要素全面跃升[3] - 培育依赖教育、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构建经济转型核心驱动力[3] 企业实践路径与评估维度 - 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4] - 新兴产业布局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前沿赛道[4] - 成效评估指标包括企业竞争力、创新效能、可持续性及社会价值[4] 核心产业赛道解构 - 数字经济产业涵盖数据要素采集、信创软硬件及AI衍生业态[5][6] - 高端装备产业涉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细分领域[5][6] - 生物技术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创新药与脑机接口[5][6] - 智能电车产业技术变革方向为智能化与网联化[5][6] - 能源转型聚焦风光氢核等非化石能源开发[5][6] - 未来产业布局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战略领域[5][6] 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 - 传统产业仍是经济重要支撑和新质生产力承载主体[7] - 商业航天实现"从0到1"突破,形成火箭卫星一体化产业链[7] 区域发展布局特点 - 北京强化集成电路、生物制造,布局量子与生命科学[8] - 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8] - 广东统筹传统升级与未来培育,聚焦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8] - 浙江重点发展智能电网、生物制造,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 - 江苏发力新能源、商业航天,打造高端制造协同网络[8]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 - 形成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双产业带,拥有多个万亿级集群[9] - 珠三角九市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制造业[9] - 港澳提供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支持,与珠三角互补[9] 投资组合构建方向 - 关注数字经济融合、渗透率提升的新兴产业及技术突破领域[10] - 重点布局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等行业的投资机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