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倒逼电池技术创新升级

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 - 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并计划今年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投入智能制造产业[1] - 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攀升,多家企业订单量走高,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迎来发展新机遇[1] - 国内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在汽车制造、仓储物流、电子装配等多个场景开展训练及小批量部署,帮助提升生产效率[2] -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力成本提升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陪护、医疗辅助等领域需求增长[2] - 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2405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2] - 京东完成对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三家智能领域企业的投资,其中千寻智能完成6亿元PreA+轮融资[2] -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板块情绪回暖,商业化探索逐步进入落地阶段[2] 市场规模预测 -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61%,年销量27.12万台[3] - 预计2035年To B场景销量75.5万台,市场规模755亿元;To C场景销量125.6万台,市场规模628亿元[3] -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机器人领域电池需求2GWh,2030年达100GWh[4] - 《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白皮书》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市场规模超1亿元,2035年出货量72GWh,市场规模360亿元[5] 电池技术发展 - 人形机器人对电池能量密度、轻量化与安全性要求提高,固态电池预计将成为主流路线[4] - 孚能科技表示其软包电池与人形机器人需求高度契合,正与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客户对接项目需求[4] - 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卓越安全性、长使用寿命等优势成为适配产品[4] - 人形机器人多应用于室内场景,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智能化程度提升将增加耗电量[5] 行业挑战与突破 - 全固态电池技术尚不成熟,相关企业目前更多以半固态进行测试试验[7] - 多数人形机器人产品处于试验或概念验证阶段,大规模量产存在研发成本高、技术成熟度待提升等挑战[7] - 机器人与人类交互体验尚未理想,复杂场景下决策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待优化[7] - 价格下探是商业化关键,成本仍是制约大规模普及的重要因素[7] -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较薄弱,核心零部件以海外企业为主导,但在锂电池环节有一定优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