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及第二季度业绩出现营收与运营利润双降 其中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4.4%至520.75亿元 运营利润同比下降20.37%至39.75亿元 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至258亿元 且季度营收已连续5个季度同比下滑[1][2] - 公司核心业务指标全面走弱 2025年第二季度订单量同比下降2.43%至1.93亿单 活跃用户数同比下降1.81%至0.435亿人 但SVIP用户数同比增长15% 贡献率达52%[1][4] - 电商行业竞争加剧 综合电商平台通过低价策略和品牌特卖频道侵蚀公司传统特卖优势 同时公司因固守特卖模式未能及时布局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导致增长潜力受限[6][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20.75亿元(约72.69亿美元) 同比下降4.4% 运营利润39.75亿元(约5.55亿美元) 同比下降20.37%[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258亿元(约36亿美元) 同比下降4% 连续5个季度同比下滑 2024年Q2至2025年Q2各季度营收同比变动分别为-4%、-9.18%、-4.18%、-4.98%、-3.98%[1][2] - 期间费用同比增长6.3%至45.6亿元 主要因杉杉奥特莱斯股权激励导致一般及行政费用增至13亿元(上年同期9.007亿元) 但营销、技术及履约费用均有下降[5] 运营数据 - 2025年第二季度订单量1.93亿单 同比下降2.43% 活跃用户数0.435亿人 同比下降1.81%[1][4] - 同期GMV为51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58%[5] - SVIP用户数同比增长15% 贡献52%收入 但会员经济可能挤压大众用户市场[4] 行业竞争 - 拼多多设立"品牌特卖"独立入口 通过"全店折扣+单品闪降"组合争夺价格敏感用户 并要求品牌方提供"全网最低价"[6] - 京东推出大牌奥莱频道和秒杀品牌馆 覆盖服饰、3C数码等高客单品类 强化"正品低价"定位[6] - 直播电商快速发展(淘宝2016年启动 抖音2018年推出购物车功能) 但公司2020年才布局直播业务 错过流量红利期[7] 战略局限 - 垂直电商模式面临综合平台冲击 因品类限制导致流量增长天花板较低[7] - 固守特卖领域 未积极探索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 导致营收规模与用户量远低于主流电商平台[7] - 2025年"419大促"和"618特卖节"表现平淡 缺乏往年"销售额破亿"等亮点数据[8] 公司背景 - 2008年成立 专注品牌特卖模式 早期通过"天天有三折"等低价策略快速成长[1] - 2012年纳斯达克上市 两年内市值从3亿美元增至百亿美元 曾位列国内互联网公司市值第四位[1]
唯品会季度营收五连降、2025年Q2销售额/订单量/活跃用户数全面下降 品牌特卖优势或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