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硬件刚过了最乱的时候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 36氪·2025-08-25 18:56

行业增长态势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突破1万台,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78.6% [1] - 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每年翻番,若AI技术突破则可能2-3年内达年出货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台 [7] - 2025年上半年产业链进入加速落地阶段,整机厂商订单和交付节奏明显提升,部分厂商实现数百台交付 [7] 核心硬件成本结构 - 丝杠成本占比19.00%,无框力矩电机占16.00%,减速器占13.00%,力传感器占11.00%,空心杯电机占8.00%,轴承占5.50% [3]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总硬件成本约8.6万元,进阶版(EDU)约19万元,显著低于特斯拉Optimus的36.8万元成本 [9] 供应链国产化进展 - 行星滚柱丝杠市场由欧洲企业Rollvis、GSA主导,中国新剑传动获北美订单并启动年产100万台产业化项目 [4] - 美国科尔摩根领先无框力矩电机,瑞士MAXON主导空心杯电机,中国步科股份订单从百台级跃升至万台级 [4] - 谐波减速器市场由哈默纳科主导,RV减速器由纳博特斯克主导,中国绿的谐波实现规模化生产,双环传动取得进展 [5] - 六维力矩传感器市场由美国ATI、德国Schunk占据半壁江山,中国宇立仪器、柯力传感已有产品对接特斯拉等厂商 [5] 厂商交付与采购动态 - 傅利叶人形机器人GR-1 2024年交付量超100台,乐聚机器人2025年完成2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 [6] - 优必选2025年上半年获东风柳汽2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采购部署 [6] - 智元机器人中标中国移动7800万元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订单,宇树科技中标4605万元小尺寸机器人及配件订单 [7] - 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7] 技术瓶颈与产业协同 - 核心瓶颈包括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低、动态控制精度不足及技术路线分歧 [1] - 智元机器人面临上游智身机构、关节、减速器等部件产能与一致性挑战,合作供应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7] - 开普勒机器人超80%核心零部件自研,与兆丰股份合作将行星滚柱丝杠交货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 [8] - 星动纪元开发模块化机器人产品,自研关节模组、电机等最小单位以实现供应链垂直整合 [9] 行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软件及"具身智能"AI模型成熟度成为当前最大行业瓶颈 [10] - 技术需转化为可用产品以实现商业化,先发厂商将获得供应链支持和市场优势 [10] - 部分厂商采用"沿途下蛋"策略,通过单独出售灵巧手等部件降低成本并形成数据反哺研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