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公司通过组织架构优化、技术产品创新及研发投入强化主业竞争力 推动医疗AI与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医院建设、临床专科能力提升及电子病历系统升级中的应用 同时完善治理结构并加强投资者沟通[1][2][7][9][10] 主业发展举措 - 对中高管理层调整并优化组织架构 整合售前、销售、产品研发及实施运营等核心职能 成立统一销售中心、营销市场中心及实施服务中心 构建集中管控与资源优化的一体化运营体系[2] - 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 严控市场活动等财务开支及成本 全面推行降本增效策略以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1] - 加强对各业务单元经营情况的动态监控 对全年目标进行分解追踪和分析 确保任务有序推进[2] - 提高内控管理质量 完善项目管控并持续追踪实施周期 及时与客户供应商确认服务进度及验收 提升客户满意度[2] - 加强客户信用管理 加速应收账款回收 降低资金成本及坏账风险[2] 技术产品创新 - 打造中枢化决策支持引擎与医疗AI应用开放平台 形成全院智慧化服务接入底座 实现产品即插即用[2] - 融合自主研发医疗垂类大模型与DeepSeek通用大模型 构建覆盖全院的多角色智能应用体系 推出智医+、智学+、智研+、智管+四大核心场景解决方案[3] - 创新疾病管理模式 推出虚拟病房模式 抓取准确率超过95% 在VTE智能防治领域实现精细化监测与防控[3] - 以电子病历数据为基础完善多维质控体系 构建多部门协同的分级质量管理体系 覆盖门诊住院及编码后首页质控闭环 有效降低病历缺陷数量并提高病历评分[3] - 推出新一代电子病历系统V7 采用B/S架构实现国产化全栈适配 深度整合医疗大模型 为医生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支持并实现病历质控全环节智能覆盖[4] - 多模态数智中台融合数据中台与AI中台 基于湖仓一体存算一体架构 实现底层架构统一化、数据治理流程自动化及计算资源弹性化三大优势[5] - 提升急诊急救一体化大平台智能化水平 实现急救时间节点智能采集、急救指导建议智能生成、死亡风险预测及智能分诊等功能[5] - 与参股子公司安德医智合作升级开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及创伤中心等平台系统 深度融合影像及超声辅助诊断模块于急诊流程[5] - 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科研基础开放能力平台 增强数据处理分析及成果复用能力 首次推出专病队列开放构建平台 内置专科专病数据元与治理规则库 大幅提升建库效率[6] - 基于隐私计算构建数据可信共享交换平台 通过汇聚式与分布式协同分析模式 实现医疗健康数据可信安全共享 满足数据可用不可见及结果可控可溯源要求[6] - 参与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申请发明专利4项 在肿瘤及慢性病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新获批团体标准及北京市地方标准2项[7] 研发投入与合作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总投入9481.25万元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43.36% 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例33.69%[7] - 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63项 实用新型专利3项 外观设计专利17项 软件著作权1044件[7] - 自主研发嘉和垂域医疗大模型 积极探索院企协同等合作模式 共建产学研转化基地[8] - 与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共建医学信息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实验室 以DeepSeek大模型为技术基座 开展多场景建设[8] - 2025年三院灵智快速切换至DS大模型基座 融合自研医疗数据优化算法 创新性结合大模型与机器学习小模型技术 通过RAG技术实现医学知识动态检索与知识蒸馏指令微调[9]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沟通 - 报告期内召开3次股东会、5次董事会、2次监事会、6次专门委员会及1次独立董事专门会议 独立董事通过线上线下会议及实地考察积极履职[10] - 全面修订公司章程及配套制度 取消监事会设置 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 增设职工代表董事1名 顺利完成董事会换届选举[10] - 组织董监高通过内外部培训学习新规要求 强化合规意识并提高履职效果[10] - 举办1场业绩说明会 并通过调研接待、投资者热线邮箱、上证e互动及参加策略会等多种形式与投资者沟通[9]
嘉和美康: 嘉和美康关于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