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33.68亿元,同比减少23.28%,为2008年以来第四高半年度营收[1] - 净利润2.1亿元,创历史新低,同比下降89.74%,净利率从3.1%骤降至0.39%[3] - 2021年至今累计计提约100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其中2025年上半年计提19.33亿元[3][4] - 现房库存规模约300-400亿元,周转天数达487天,高于行业均值[5][7] 营收与交付情况 - 营收下降主要因结转面积同比减少22.7%,受交付节奏影响[1] - 14个新交付项目贡献约22亿元利润,上海外滩兰亭2期单项目收入近50亿元,毛利率达35%[5] - 管理层预计下半年交付量增加,全年收入将与2024年基本持平[1] 土地储备与开发策略 - 过去三年半拿地投入近2000亿元,行业排名TOP5[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35个项目,总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权益土地款362亿元,同比增长135%[11] - 新增货值907亿元,行业排名第三,多地高溢价拿地(西安溢价15.8%、佛山溢价27.37%、上海溢价46.33%)[11] 债务与资金状况 - 总负债3987.91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1.1%,有息负债1430.27亿元,增加58.4亿元[13] - 净资产负债率63.9%,较2024年末的56.6%上升[12] - 银行存款及现金667.95亿元,覆盖短期债务2.9倍,加权平均利息成本降至3.6%[8] 业务结构分析 - 物业销售收入占比93.0%,无第二增长曲线[8] - 代建业务收入13.61亿元,同比下降17.0%,设计及装修收入9.6亿元,同比下降37%[8][9] - 非开发业务(代建、设计、酒店等)合计占比仅7%,均呈现业绩缩减[8][9][10] 库存去化与减值压力 - 2025年上半年处理2021年及以前库存190亿元,竣工待售物业净减少60亿元[5] - 剩余待处理库存近800亿元,市场估算可能需额外计提约百亿减值损失[5] - 去化策略以流动性、安全性优先,牺牲盈利性(如西安项目降价销售)[4][6] 行业与市场表现 - 地产股波动中公司股价表现弱于同行(8月25日涨1.12% vs 万科涨9.15%,8月26日跌幅更大)[1] - 行业面临需求分化、竞争转向质量较量等趋势,但公司仍坚持规模扩张[10][11]
半年花362亿拿地,净利润仅2.1亿,绿城还在被“老库存”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