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大力度转让信用卡不良贷款

核心观点 - 银行业正在大规模、低折扣转让信用卡不良贷款 以快速优化资产质量和应对风险释放 同时推动行业从增量扩张向存量经营转型 [1][2][4] 转让规模与折扣情况 - 华夏银行转让7期个人信用卡不良贷款 未偿本金总额44.83亿元 未偿利息总额63.05亿元 未偿本息总额107.89亿元 起始价合计2.45亿元 约为未偿本息总额的0.23折 [1][2] - 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 较去年同期43亿元增长7倍有余 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规模为51.9亿元 [2] - 多家银行转让规模达百亿元 部分项目起始价低至未偿本息总额的0.2折左右 [2] 转让原因与行业痛点 - 信用卡业务过度依赖增量扩张 风控能力薄弱 催收效率偏低 此前发卡竞赛导致客户质量良莠不齐 [4] - 信用卡作为无抵押贷款 催收高度依赖司法程序 回收效率难以匹配高风险客户实际价值 [4] - 逾期时间长 借款人资质弱 分布分散 法律追偿难度大 银行急于出清 [3] 银行动机与行业转型 - 批量转让兼具短期清库存与长期调风控的双重作用 [4] - 短期优化资产质量应对前期过度授信导致的集中风险释放 [4] - 长期体现行业发展逻辑从增量扩张向存量经营的关键转变 聚焦优质客户 [4] 处置方式创新 - 商业银行探索多元化处置路径 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 债务重组 AI技术赋能催收 催诉调一体化合作处置机制 不良资产跨境转让 [5] - 银行需从源头减少不良贷款产生 优化客户筛选 搭建动态授信模型 强化场景风控 完善高风险客户退出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