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格局 - 调味品市场呈现马太效应 行业头部企业海天味业业绩增长而千禾味业和中炬高新业绩显著下滑[1] - 海天味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6%至152.3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3%至39.1亿元[1] - 千禾味业同期营收同比下滑17.1%至13.2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0.8%至1.7亿元[1] - 中炬高新同期营收同比下滑18.6%至21.3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6.6%至2.6亿元[1] 海天味业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实现总收入152.299亿元 较去年同期141.559亿元增长7.6%[2] - 毛利润达59.795亿元 同比增长17.1% 毛利率提升3.2个百分点至39.3%[2][4] - 经营利润46.66亿元 归母净利润39.14亿元 每股收益0.70元[2] - 销售成本率保持稳定 销售及营销开支增长14.4%至9.72亿元[2] 产品结构分析 - 酱油产品销售收入79.28亿元 同比增长9.1% 主要受益于有机和薄盐等健康系列产品增长[4] - 蚝油产品销售额25.02亿元 同比增长7.7% 得益于健康系列产品和渠道渗透率提升[4] - 调味酱产品销售额16.26亿元 同比增长12.0% 源于区域特色风味产品推出[4] - 特色调味品及其他产品收入25.06亿元 同比增长16.7%[4] 同业对比分析 - 千禾味业酱油营收8.4亿元同比下滑16.1% 食醋营收1.6亿元同比下滑21.5% 受舆情事件和竞争加剧影响[5] - 千禾味业二季度毛利率同比下滑2.5个百分点至32.6% 但上半年整体毛利率提升1个百分点至36.6%[5] - 中炬高新酱油营收13亿元同比下滑16.7% 鸡精鸡粉营收2.6亿元同比下滑22.0% 食用油营收1.1亿元同比下滑49.4%[5] - 中炬高新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0%[5] 战略转型举措 - 公司聚焦核心五大品类 重点发展醋和料酒产品 并拓展复合调味品[7] - C端推行大单品策略 将有机、零添加、薄盐等健康化产品作为常态化系列[7] - B端组建专门团队提升柔性生产能力 切入连锁餐饮和工业客户定制赛道[7] - 渠道端全面去库存 坚持不压货政策 稳定产品价盘[7] - 优化经销商体系 淘汰能力弱经销商 提升渠道专业化程度[7] - 上线信息化系统加强渠道精细化管理 监控库存和防止低价倾销[7] - 2023年净减少581家经销商 费用权限下放提升业务团队自主权[8] 未来发展布局 - 公司成功在港股上市募集101.29亿港元 计划将20%资金用于海外市场拓展[9] - 海外战略包括构建当地化团队、建设海外供应链和本地化产能、加强品牌宣传[9] - 调味品市场竞争正走向精细化[10]
强者愈强:海天味业增长,竞品们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