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56%至5.0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0.99%至8647万元,主要受益于行业景气度回暖、新产品推出、大客户策略见效以及供应链优化 [3] - 公司在MCU芯片设计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产品覆盖8位/32位MCU、ASIC、SoC等近1600款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家电、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及新兴AI/机器人领域 [5][9][17]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0.51%,虽同比减少3.38个百分点,但重点投向高端MCU、车规级芯片及AI端侧芯片等前沿领域 [3][18][2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17.56%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47万元,同比增长100.99% [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1亿元,同比增长19.67% [3] - 基本每股收益0.22元/股,同比增长100% [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85%,同比增加1.42个百分点 [3] 产品与技术布局 - MCU产品为核心,包括8位及32位系列,涵盖通用型、高性能、高可靠性、电机控制及车规级MCU [5][7][8][9] - 专用芯片(ASIC)包括高精度ADC(24位精度达21.5位)、电源管理芯片(LDO/DC-DC)、功率驱动IC等 [10][11] - SoC芯片集成主控、数据转换、驱动等模块,应用于无刷电机、电磁加热等场景 [12] - 底层算法提供触摸库、电机控制算法等软件支持 [13] - 制程覆盖40纳米至180纳米CMOS、90纳米至350纳米BCD及高压700V驱动工艺 [22][26] 市场与应用进展 - 消费电子领域:产品应用于电子烟、无线充、安防等,客户包括OPPO、VIVO、TP-LINK等 [19] - 智能家电领域:覆盖小家电及大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客户含海尔、美的、格力等头部品牌 [20] - 工业控制领域:聚焦电机驱动,服务尼得科、TTi、大疆等客户 [20] - 汽车电子领域:车规级MCU批量供应赛力斯、吉利、长安、一汽红旗等车企,营收显著增长 [21] - 新兴领域:切入AI端侧、机器人、无人机、服务器电源等市场 [18][21] 研发与创新 - 累计获得知识产权320项,包括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集成电路布图214项 [28] -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20项,获授权5项 [28] - 重点研发项目包括:大家电主控芯片(基于M4内核)、车规级MCU系列(110纳米及以下制程)、55/40纳米制程芯片、下一代电机芯片及超低功耗芯片(待机功耗0.4微安) [28][29] - 研发人员211人,占比49.07%,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18.01% [29] 供应链与生产模式 - 采用Fabless模式,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委外,与华虹宏力、天水华天等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 [14][15][24] - 自建封装测试产线用于研发促进和产能调节 [15][24] - 优化供应链管理,采购成本同比减少,库存周转率提升 [4] 行业地位与竞争力 - 国内8位MCU龙头,32位MCU国产替代重要供应商 [17] - 技术能力覆盖数字/模拟设计、底层算法,具备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 [17][22] - 通过ISO26262功能安全认证,车规产品满足AEC-Q100标准 [18][24] - 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28]
中微半导: 2025年半年度报告